直立后血压变化对盐酸米多君治疗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远期疗效的预测价值
2016年7月

中华儿科杂志,第54卷第7期 第519页-第522页

李红霞|邓文军|张春雨|金红芳|杜军保

  摘要

目的

探讨直立后血压变化对盐酸米多君治疗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远期疗效的预测价值。

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于2005至2011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并确诊为POTS的患儿90例,男41例,女49例,平均年龄为(11.8±2.7)岁。所有患儿均应用盐酸米多君治疗。依据初诊时患儿直立后血压变化值分为两组,即有效组(55例)和无效组(35例)。随访时间53~130个月,研究不同随访时间两组患儿的症状评分,并通过Kaplan-Meier曲线对两组患儿长期无症状百分比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患儿的收缩压变化值及舒张压变化值具有统计学差异,有效组明显低于无效组[0 (-6,0) mmHg (1 mmHg=0.133 kPa)比9(6,11) mmHg,Z=-8.303,P<0.01;0(0,5) mmHg比11(10,16) mmHg,Z=-7.058,P<0.01];治疗前两组的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0.9)分比(5.0±0.8)分,t=-0.53,P=0.595];治疗后有效组的症状评分低于无效组[(1.3±0.9)分比(4.7±0.9)分,t=-15.60,P<0.01]。随访终点时两组患儿无症状百分比的比较:有效组的无症状百分比明显高于无效组[48/55(87.3%)比23/35(65.7%), χ2=5.969,P<0.05];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组患儿的无症状百分比高于无效组(χ2=15.30,P<0.01)。

结论

直立后血压变化对于预测盐酸米多君治疗POTS患儿的长期疗效具有良好的价值。

收藏此内容

推荐给朋友

请点击右上角
1发送给指定的朋友
2分享到朋友圈
3为了方便下次使用,请将微官网添加到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