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瘤微创治疗2例
2022年4月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第57卷第4期 第415页-第417页

刘明宏,荆进,韩晓虹

  正文

牙龈瘤是临床工作中较常见的牙周疾病,它是一种局限的刺激反应性瘤样增生物,好发于龈乳头。牙龈瘤来源于牙周膜和牙龈的结缔组织1。牙龈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以往认为牙龈瘤易复发,因此需将牙龈瘤波及的患牙一并拔除2。随着患者对菌斑控制意识的提高,尤其是牙周医师参与到牙龈瘤的手术治疗中后,在控制好牙龈炎症的前提下,可以降低牙龈瘤的复发率。因此,拔牙不再是治疗牙龈瘤的常规方法之一。

牙龈瘤的常规手术治疗均采取扩大切除的办法,在瘤体边缘外1~2 mm行手术切口,完整切除瘤体,并去除相应的结缔组织、骨膜、牙槽骨、牙周膜,以防止复发。这种扩大切除的手术方法术后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缺损,使骨面暴露,术后遗留“黑三角”。因此,也有医师采取膜龈手术修复软组织缺损3, 4, 5

国外教材显示,对药物性牙龈增生进行手术切除时并非将增生的牙龈完全切除,而是保留部分上皮结构6。笔者将这种微创的手术方法应用到牙龈瘤的手术治疗中,对2例牙龈瘤患者进行微创手术治疗后效果良好,术后随访1~2年均未见复发,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1)病例1:术前及术后照片见图1。患者男性,20岁,于2019年8月以“右下前牙牙龈肿物2个月”为主诉就诊于青岛市口腔医院牙周科。病史:右下前牙无明显诱因出现牙龈肿物,刷牙偶有出血。临床检查:42、43唇侧龈乳头增生,形成7 mm×4 mm大小乳头状肿物(图1A),覆盖部分牙面,探诊易出血,右下前牙探诊深度3~6 mm,其余位点探诊深度2~4 mm,下前牙附着丧失0~1 mm;42、43无明显松动,根尖片示:下前牙牙槽嵴顶吸收,42牙周膜间隙增宽(图1J)。诊断:慢性牙周炎;42、43牙龈瘤。

治疗计划:牙周基础治疗控制炎症后手术切除牙龈瘤。

治疗经过:在完成牙周基础治疗、患者对手术方案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以微创方法行牙龈瘤切除手术。手术示意图见图2。

注:a区为切除部分(此部分送术后病理);b区为去除部分;c区为保留部分

手术步骤:①在瘤体范围内行手术切口(图1B),保留正常的牙龈外形(图1C);②切除牙龈后翻全厚瓣,暴露骨面(图1D);③去除基底部对应牙槽骨,平整骨面(图1E),并刮除根面暴露的牙周膜;④修整全厚瓣内侧壁,彻底去除骨膜和牙龈结缔组织(图1F);⑤龈瓣复位缝合(图1G)。术后病理符合纤维型牙龈瘤表现(图1K)。

随访:术后1个月复查显示牙龈色粉,无明显肿胀,42、43间遗留少量“黑三角”(图1H),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嘱患者平时进行口腔卫生维护,每3~6个月行牙周维护治疗;术后2年复查显示龈乳头充满42、43间隙(图1I),根尖片示42牙周膜间隙恢复正常(图1L)。

(2)病例2:术前及术后照片见图3。患者女性,40岁,2019年7月以“左上后牙牙龈肿物2年余”为主诉就诊于青岛市口腔医院牙周科。病史:左上后牙反复嵌塞多年,牙龈肿物2年余且逐渐增大,无明显疼痛。患侧后牙多年前曾于外院治疗,具体不详。临床检查:26、27颊腭侧龈乳头增生,形成颊侧1.7 cm×1.4 cm、腭侧1.2 cm× 1.0 cm球状肿物,覆盖26、27大部分牙面,肿物无蒂,基底宽大,探诊易出血,左上后牙探诊深度5~9 mm,附着丧失3~5 mm,其余位点探诊深度3~5 mm;26可见大面积牙色充填体,26稍伸长,26、27间隙约2 mm,牙无明显松动,46缺失,缺牙间隙尚可,47近中倾斜(图3A~C)。根尖片示:牙槽骨水平吸收,26远颊根未见根充物影像,根尖周可见低密度透射影(图3M)。诊断:慢性牙周炎;26、27牙龈瘤;26慢性根尖周炎;下颌牙列缺损。

治疗计划:牙周基础治疗控制炎症后手术切除颊腭侧牙龈瘤。待牙龈形态恢复正常后,建议完善26根管治疗后行冠修复,46行种植修复。

治疗情况:在完成牙周基础治疗、患者对手术方案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以微创方法行牙龈瘤切除手术。术后病理显示:切除部分被覆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纤维组织增生,符合纤维型牙龈瘤表现(图3N)。具体手术方法同病例1。术后可见26、27间隙明显(图3E),嘱患者拆线后用牙线或牙间隙刷清洁26、27间隙。术后每3~6个月行牙周维护治疗。

随访:术后3个月复查显示,口腔卫生维持良好,牙龈色粉,无明显肿胀、增生,26、27间隙变小(图3G~I)。术后2年复查显示,患者口腔卫生维持良好,26、27颊腭侧均未见牙龈瘤复发。考虑26根管治疗欠完善,26与27的间隙为嵌塞的主要原因,也是牙龈瘤发生的诱因,因此建议患者进一步完善26的根管治疗后行冠修复关闭间隙,患者选择择期治疗。

2.讨论:

本组病例采用的保留部分上皮微创切除牙龈瘤的手术方法6,是基于以下两个条件:第一,手术方法成熟可靠。药物性牙龈增生病变范围大,多涉及上下颌,而牙龈瘤只是局部的牙龈增生。大范围适用的手术方法可以尝试应用于小范围的切除。第二,牙龈瘤来源于牙周膜和牙龈的结缔组织,牙龈瘤的上皮并非牙龈瘤的来源。因此,保留部分瘤体上皮,理论上不会增加牙龈瘤的复发概率。

在进行微创手术切除牙龈瘤时,术前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其常规手术方式与微创手术各自的优缺点:①传统切除方式应用广泛,效果明确,复发概率小,但术后软组织缺损大,如进行软组织修复需额外开辟第2术区或应用生物替代材料。②微创手术方法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手术创伤小,但因为保留了部分龈瘤上皮,可能增大复发风险。在进行微创手术时,需将保留的上皮内侧结缔组织连同骨膜彻底去除,并去除对应的骨组织和牙周膜。

本组病例采用的微创手术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牙龈瘤。不同二级学科对牙龈瘤的分型及命名存在差异7。牙周病学教材中将牙龈瘤分为纤维型、肉芽肿型、血管型1。口腔颌面外科教材中将牙龈瘤分为纤维型、血管型(肉芽肿型)和巨细胞型2。由于牙龈瘤的分型不统一,导致有关牙龈瘤的研究之间缺乏可比性。Zhang等8统计了1951至2005年2 439例牙龈瘤病例,其中80%以上为纤维型、纤维骨化型和巨细胞型牙龈瘤,因其能提供完整的龈瘤上皮,均可采用微创的手术方法。部分带蒂的牙龈瘤,手术方法为从蒂处完整分离瘤体,剩余蒂部分再按常规方法切除即可。其他20%的血管型(或肉芽肿型)牙龈瘤,因无完整上皮,需完全去除瘤体,无法使用微创方法。

欧东晨9采用完全保留瘤体上皮,只修整瘤体内侧的手术方法治疗牙龈瘤,其方法适用于10 mm以下、质地中软的牙龈瘤。本组病例采用的微创手术方式更适用于体积较大的纤维型牙龈瘤。体积越大,按传统扩大切除的方法造成的软组织缺损越严重,应用微创手术的优点越凸显,但微创手术的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控制牙龈炎症仍然是防止牙龈瘤复发的关键10。对采用微创手术方式保留部分龈瘤上皮的患者,应保持每3~6个月进行牙周复查维护,以获得更持久稳定的疗效。


  参考文献

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参考文献

[1] 孟焕新. 牙周病学[M]. 5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140.Meng HX. Periodontology[M]. 5th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20: 140.


[2] 张志愿. 口腔颌面外科学[M].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192.Zhang ZY.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M]. 8th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20: 192.


[3] Lu W, Qi Q, Ding Z, et al. Clinical efficacy of acellular der- mal matrix for plastic periodontal and implant surgery:a systematic review[J]. 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20, 49(8): 1057-1066. DOI: 10.1016/j.ijom.2019.12.005.Epub201912.27.


[4] 石雪, 李新月. 牙龈瘤切除后不同术式治疗根面暴露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9, 54(1): 29-34. DOI: 10.3760/cma.j.issn.1002-0098.2019.01.006.Shi X, Li XY. Clinical evalu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ree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treatment of root surface exposure after epulis resection[J]. Chin J Stomatol, 2019, 54(1): 29-34. DOI: 10.3760/cma.j.issn.1002-0098.2019.01.006.


[5] 刘汝兵, 杨栋, 刘敏, 等. 带蒂转位瓣修复牙龈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1例[J].口腔医学研究, 2021, 37(10): 954-956.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1.10.020.Liu RB, Yang D, Liu M, et al. Successful coverage of soft-tissue defect after epulis resection with palatal pedicled transposition flap:one case report[J]. J Oral Sci Res, 2021, 37(10): 954-956. DOI:10.13701/j.cnki.kqyxyj.2021.10.020.


[6] Michael G, Newman, Henry H, et al. Carranza's clinical periodontology[M]. 12th ed. St. Louis, Missouri: Elsevier Saunders, 2014: 590.


[7] 刘安豪, 束蓉. 牙龈瘤: 分型、流行病学以及致病机制[J]. 口腔医学, 2019, 39(4):376-379. DOI: 10.13591/j.cnki.kqyx.2019.04.019. Liu AH, Shu R. Epulis:classification, epidemiology and pathogenesis mechanism[J]. Stomatology, 2019, 39(4): 376-379. DOI: 10.13591/j.cnki.kqyx.2019.04.019.


[8] Zhang W, Chen Y, An Z, et al. Reactive gingival lesion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2,439 cases[J]. Quintessence Int, 2007, 38(2): 103-110.


[9] 欧东晨. 牙龈瘤术式改良及术后牙龈美学探索[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1, 4(3): 187-188. DOI: 10.3969/j.issn.1674-1595.2011.03.021.Ou DC. Application of modified gingivoectopmy to epulis and research on its gingival aesthetics[J]. 2011, 4(3): 187-188. DOI: 10.3969/j.issn.1674-1595.2011.03.021.


[10] Preus HR, Al-Lami Q, Baelum V. Oral hygiene revisited.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 prolonged oral hygiene phase prior to periodontal therapy in periodontitis patients. A randomized clinical study[J]. J Clin Periodontol, 2020, 47(1): 36-42. DOI: 10.1111/jcpe.13207.


收藏此内容

推荐给朋友

请点击右上角
1发送给指定的朋友
2分享到朋友圈
3为了方便下次使用,请将微官网添加到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