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50家医院内分泌科医务人员血脂异常危险因素、血脂水平及血管病变的调查
2016年10月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第32卷第10期 第814页-第817页

张洁|郭立新

  摘要

目的

了解内分泌科医务人员血脂异常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为广大医务人员血脂异常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全国50所三甲医院内分泌科1 735名医务人员血脂及颈动脉超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内分泌科医务人员有血脂异常危险因素比例较高,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人群总患病率为60.37%,男性66.87%,女性55.59%。随着年龄增加,内分泌科医务人员血脂异常患病率升高,其中在40~49岁及50~59岁年龄组,男性患病率均高于同年龄女性(81.97%对57.49%,73.56%对62.50%,P<0.05)。内分泌科医务人员血管病变总患病率超过50%,男性高于女性,主要表现为动脉内中膜增厚和斑块形成。

结论

内分泌科医务人员具有非常高的血脂异常及血管病变患病率,应引起重视。

  正文

近年来,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医务人员承受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强度较一般职业更大、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法定工作时间,甚至有猝死在岗位上的个案报道。内分泌科医生由于专业的特点,面对的血脂异常及多种代谢异常的病患较多,部分就诊患者可能合并有多种并发症。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自身的血脂指标及血管功能状态并未进行相关研究。为探讨内分泌科从业医技人员的相关情况及影响因素,我们对全国50家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和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及血脂、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改善内分泌科从业人员的身体状况提供依据。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对全国50家三甲医院(包括北京15家,上海9家,重庆3家,江苏5家,广东3家,浙江5家,黑龙江1家、山东3家,湖南2家,四川2家,天津2家,共计南方29家,北方21家)1 735名内分泌科医生、糖尿病教育护士、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调查问卷及血脂、颈动脉超声的检查,其中男性741名(42.7%),女性994名(57.3%),平均年龄(50±14.97)岁,其中部分血脂资料数据缺失,血脂资料完整的共1 582份。

二、方法
1. 临床资料采集:

1 735例内分泌科医务人员均为禁食8~12 h后于清晨取指血,有专业医护人员进行病史采集,超声科医师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血脂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类统计。

2. 血脂诊断标准:

采用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的标准[1]: (1)总胆固醇(TC): 5.18~6.19 mmol/L为边缘升高,≥6.22 mmol/L为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3.37~4.13 mmol/L为边缘升高,≥4.14 mmol/L为升高;三酰甘油(TG):1.7~2.25 mmol/L为边缘升高,≥2.26 mmol/L为升高。(2)出现TC、LDL-C、TG边缘升高或升高中的一种即判断为血脂异常。血脂测定:采取患者清晨空腹指血标本,采用美国Polymer Technology Systems, Inc.(PTS)的CardioChekTMP·A检测仪测定血脂,CardioChekTMP·A检测仪是一种便携式快速全血检测仪器,可以用于血脂的筛查监测,与实验室常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相近,结果准确可信,具有良好的一致性[2,3],可用于社区流行病学调查。

3. 血管病变的判断: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内中膜中层厚度(inteima-mediathickness,IMT),检查仪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患者取低枕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探头频率7.5 MHz,取长轴切面,分别测量左、右颈总动脉远端10 mm处的IMT最大数值,取双侧平均值作为颈动脉的IMT值。IMT<1.0 mm为内中膜正常组,IMT≥1.0 mm,且<1.2 mm为内中膜增厚组;IMT≥1.2 mm为斑块形成组。以狭窄处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125 cm/s,狭窄处的舒张期末流速(EDV)>40 cm/s,(颈内动脉PSV)ICAPSV/(双侧颈总动脉PSV)CCAPSV>2.0为狭窄组;以超声颈总动脉无血流信号为闭塞组。

三、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内分泌科医务人员的血脂异常危险因素

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包括:(1)已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者;(2)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者;(3)有皮肤黄色瘤者;(4)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冠心病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5)40岁以上男性;(6)绝经期后女性。对以上6项因素进行调查,发现其发生率分别为31.32%、56.02%、5.01%、28.73%、34.02%、25.91%,因此对内分泌科医务人员进行血脂方面的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二、不同年龄的血脂异常患病率人群分布

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为60.37%,男性66.87%,女性55.59%。<30、30~39、40~49、50~59、60~69和≥70岁组的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5.71%、52.63%、81.97%、73.56%、63.89%、69.00%。其中40~49岁及50~59岁男性中高达81.97%及73.56%,均高于同年龄女性(57.49%和62.50,P<0.05,图1)。其中,不同类型血脂异常中TC、TG、LDL-C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34.83%、62.40%、27.18%,男性均高于女性。在三种类型血脂异常的分布上男女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85 5,表1)

表1

不同性别血脂异常分布情况[n(%)]

Tab 1

Distribution of dyslipidemia in different gender groups[n(%)]

表1

不同性别血脂异常分布情况[n(%)]

Tab 1

Distribution of dyslipidemia in different gender groups[n(%)]

组别Group 例数n HCH HTG HLDL-C
男性Male 795 266(39.70) 324(48.36) 205(30.60)
女性Female 860 285(31.25)a 350(38.38)a 225(24.67)a
合计Total 1 655 551(34.83) 674(42.60) 430(27.18)

注:HCH:高胆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 HTG:高三酰甘油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H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High 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与男性比较vs Male,aP<0.01

图1
不同年龄的血脂异常患病率人群分布
Fig 1
Prevalence of dyslipidemia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图1
不同年龄的血脂异常患病率人群分布
Fig 1
Prevalence of dyslipidemia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三、不同年龄的血管病变患病率情况

血管病变的总患病率为50.3%,男性58.5%,女性44.2%,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P<0.01)。< 30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组的血管病变的患病率分别为12.7%、23.0%、47.2%、61.6%、67.5%、78.2%,随年龄逐渐增加。其中30~39岁及40~49岁男性中高达30.8%及57.6%,均高于同年龄女性(P<0.05),其中,不同类型血管病变中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血管狭窄、血管闭塞的患病率分别为12.5%、40.4%、0.7%、1.6%;在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血管狭窄的血管病变中男性患病率分别为15.6%、47.9%、1.2%,女性分别为10.2%、34.8%、0.3%,患病率男性普遍高于女性。在4种类型血管病变的分布上男女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912)。30~39岁组与40~49岁组各年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图2)

图2
不同年龄的血管病变患病率情况
Fig 2
The prevalence of vascular lesions in different ages
图2
不同年龄的血管病变患病率情况
Fig 2
The prevalence of vascular lesions in different ages
讨论

血脂异常在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内分泌科医务人员血脂异常总患病率、男性患病率、女性患病率分别为60.37%、66.87%和55.59%,TC、LDL-C及TG异常患病率分别是34.83%、62.40%和27.18%,在<30、30~39、40~49、50~59、60~69和≥70岁组患者中,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5.71%、52.63%、81.97%、73.56%、63.89%、69.00%。在中国MONICA研究中[4],35~64岁人群血脂异常的合计年龄标化患病率为42.9%。对北京市某三级医院1 885名医务工作者的体检结果进行统计[5],发现该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5.1%,男性患病率53.4%,女性28.1%,在<30、30~39、40~49和≥50岁患者中,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3.8%、31.8%、46.8%、58.5%。相比而言,本调查发现内分科医务人员血脂异常的患病率远高于全国成人患病率;血脂异常总患病率、男性患病率、女性患病率,以及不同年龄组中的患病率,内分泌科医务人员均远高于北京市某三级医院医务人员比例。

分析内分泌医务人员的血脂高于普通人群的原因可能与内分泌系统疾病复杂,内分泌门诊量大,医生工作时间过长,久坐的生活方式,运动量少有关。在2016年美国医生生活状况报告中,内分泌科医生运动量相对较低,50%的内分泌科医生每周运动2次或以上,在25个科室中排名第24名,这一比例仅高于精神科医生[6]

本研究还显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男性分别为39.70%、48.36%、30.60%,均高于女性,这与全国人群特征一致[2],血脂异常在70岁以上女性比例高于男性,考虑可能与70岁以后女性已全部进入绝经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肝脏胆固醇合成限速酶活性减弱[7],胆固醇合成增多有关。这也提示老年女性是血脂异常防治工作的重点。

本研究中,在<30岁及30~39岁年龄组的血脂异常患病率已分别达到23.8%、31.8%,提示血脂异常已经逐渐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对上海地区成人血脂情况进行调查,有相似发现[8],20岁以上成人TG水平较上世纪90年代显著增高,但TC水平变化不大,LDL-C水平显著降低。在30~39、40~49和50~59岁年龄组中,高TG的比例分别(TG≥200 mg/dl)为男性18.24%、17.96%、21.88%,女性2.70%、7.08%、8.55%。在中国民航飞行员中的血脂调查也有相似发现[9],血脂升高和边缘性血脂升高的比例与普通人群相比呈现年轻化趋势。

最后,在血管病变方面,本研究发现颈动脉硬化比例在40岁以上人群中显著升高,主要表现为内中膜增厚和斑块形成。在<70岁人群中,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以及狭窄比例男性均高于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中颈动脉是最常受累的血管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应尽早对血脂进行干预,刻不容缓。

总之,应用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分析内分泌科医务人员血脂相关情况,得到下列特点:(1)内分泌科医务人员有血脂异常危险因素的比例较高,有必要进行相关血脂检查。(2)内分泌科医务人员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人群总患病率为60.37%,男性66.87%,女性55.59%;(3)随着年龄增加,内分泌科医务人员血脂异常患病率升高,其中40~49岁及50~59岁年龄组中,男性均高于同年龄女性;(4)内分泌科医务人员血管病变总患病率超过50%,男性高于女性,主要表现为动脉内中膜增厚和斑块形成。

本研究的局限性:(1)本研究系多中心的数据,各个中心的颈动脉超声结果因为机器型号、人员不同,难以避免一定误差。(2)血脂检测非静脉血结果,也可能与静脉血结果有一定差异。

血脂异常是内分泌科疾病当中极常见的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导致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增加全球经济负担[10,11,12]。内分泌科医生深知其所带来的危害,并且善于应用各种类型调脂药物,使高脂血症患者恢复健康。但是,他们在忙于诊治患者的同时,却容易忽视自身健康问题。本研究中,内分泌科医务人员具有非常高的血脂异常及动脉硬化的患病率,给内分泌科医务人员敲响了警钟,呼吁广大内分泌科医务人员要对自身血脂及血管状况及时进行筛查、尽早诊断、进行有效干预、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志谢 感谢参与此次调查活动的所有内分泌科医师和超声诊断科医师

参考文献

[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 5): 390- 413. DOI: 10.3969/j.issn.1672-7185.2012.18.003.

[2]

杨萍苏丽娜朱彧. CardioChek PA便携式全血分析仪检测血脂性能及其在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血脂筛查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4( 13): 318- 323. DOI: 10.3969/j.issn.1672-9455.2014.25.159.

[3]

赵珺瑜李红. 便携式血脂仪和生化分析仪血脂测定结果的对比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 z1): 311-312,313. DOI: 10.3969/j.issn.1672-9455.2014.25.159.

[4]

赵冬. 中国人群的血脂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 1): 74- 78. DOI: 10.3969/j.issn.1004-583X.2006.08.001.

[5]

安海梅胡蓉张乐辉. 北京市在职医务人员血脂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素调查[J].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534( 12): 879- 881. DOI: 10.3969/j.issn.1007-5062.2015.12.001.

[6]

PeckhamC. Medscape Endocrinology Lifestyle Report 2016: Bias and Burnout. News, 2016, Jan 13. http://www.medscape.com/features/slideshow/lifestyle/2016/public/overview.

[7]

TrapaniL, PallottiniV. Age-related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HMG-CoA reductase dysregulation: Sex Does Matter(A Gender Perspective)[J]. Curr Gerontol Geriatr Res, 2010420139. DOI: 10.1155/2010/420139.

[8]

ChenH, ChenY, JinX, et al. A survey on blood lipid levels among newborns and healthy inhabitants in urban Shanghai(2008-2009)[J]. J Clin Lipidol, 20115( 5): 380- 386. DOI: 10.1016/j.jacl.2011.06.015.

[9]

ZhaoR, XiaoD, FanX, et al.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dyslipidemia in civil aviators in China from 2006 to 2011[J]. Int J Endocrinol, 20142014215076. DOI: 10.1155/2014/215076.

[9]

RobbinsCL, DietzPM, BombardJ, et al.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for hypertension and dyslipidemia among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J]. Prev Chronic Dis, 20118( 6): A123.

[11]

BarterP, GottoAM, LaRosaJC, et al. HDL cholesterol, very low levels of LDL cholestero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J]. N Engl J Med, 2007357( 13): 1301- 1310. DOI: 10.1056/NEJMoa064278.

[12]

MathersCD, LoncarD. Projections of global 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from 2002 to 2030[J]. PLoS Med, 20063( 11): e442. DOI: 10.1371/journal.pmed.0030442.

收藏此内容

推荐给朋友

请点击右上角
1发送给指定的朋友
2分享到朋友圈
3为了方便下次使用,请将微官网添加到收藏夹